自我定位

技术人员发展

1. 技术类
架构师
  • 侧重于广; 关注技术的整体性、架构性、业务解决方案
  • 需要能力: 技术实操、架构能力、业务理解、培养梯队、沟通能力
技术专家
  • 侧重于深; 关注某个专项技术的深度、专业度和精细度
  • 需要能力: 技术实操、专业研究、业务理解、培养梯队、沟通能力
2. 管理类
技术管理
  • 就是工程师从团队一线管理人员、部门技术经理到技术总裁和cto
  • 需要能力: 业务理解、技术判断、目标规划、团建建设、任务执行、上下沟通
职业经理
  • 不限于管理技术团队, 往往是负责一个完整的业务, 类似ceo和gm
  • 需要能力: 行业洞察、商业判断、资本运作、目标规划、内外沟通
3. 创业类
技术创始人
  • 牵头创业,做行业的领头羊,最终成为企业家
  • 需要能力:业务理解、技术判断、资本运作、公司经营、内外沟通
技术合伙人
  • 全盘负责公司的技术, 以技术管理为公司保驾护航
  • 需要能力:业务理解、技术判断、目标规划、团队建设、任务执行、内外沟通
4. 顾问类

技术和管理平衡

顾虑
  1. 转管理之前没仔细了解过管理; 万一做不好怎么办?我的退路在哪里?

  2. 刚刚开始做管理, 还无法靠管理”安身立命“

  3. 根据自己的成功路径依赖,认为技术才是自己的”大本营“

解决之道(患得患失)
1.患失(技术)
  • 技术管理,本质还是因为你技术好才当技术管理;放弃了技术根本做不好技术管理;技术管理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放弃了编码
  • 首先, 把技术提到更高视角来看待
  • 其次, 换一种学习方式来掌握技术:
    • a. 建立自己的学习机制,
    • b. 请教专家
    • c. 共创: 不要自己埋头思考, 团队共创成果超乎你的想象
2. 患得(管理)
  • 患得,其实就是患不得, 转行做技术管理怕自己得不到管理
  • 首先, 一线技术管理, 即便做不好也并非没有回头路
  • 其次, 做管理所积累的能力, 完全可以迁移到技术带头人 或者 技术leader的角色
  • 最后, 你一定在技术管理中有所得, 会在管理过程中有丰富的收获

如何做到技术判断力

1. 技术评估维度
结果评估
  • 以终为始,事先就要就要明确如何验收,最终项目有没有到达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可行性评估
  • 能不能做
  • 值不值得做
    • 资源投入成本:投入多少人、时间、物资
    • 维护成本: 技术选项成本、技术升级成本、问题排查成本、代码维护成本
    • 机会成本:选择了当前的技术就意味放弃另一件事, 没做另外一件事会为团队带来什么影响
    • 协作成本
风险评估
  • 那些风险需要提前未雨绸缪,考虑技术方案带来最大损失最大值和边界
2. 提高技术视野和判断
建立技术学习机制
  • 让团队对各个方向的技术保持敏感度,要求小组定期交流和分享
专项技术调研项目化
  • 专门立项做技术调研, 并且要求相关项目负责人做调研汇报
和技术大牛交流
  • 针对某项技术找大牛取经
听取工作汇报
  • 读取员工的周报或者汇报时候,相互探讨, 也是一种切磋和学习

管理风格

指令式管理
  • 介绍:重事不重人,关注目标和结果,不亲力亲为去操作; 类似马车上车夫,不亲自拉车,下指令马的一举一动
  • 使用场景:当一项工作不容闪失,而你又是唯一熟悉、且最有掌控力的人;一个命令的你可能更降低风险、达到目标
  • 优缺点:团队执行力强,但是梯队很难培养
支持式管理
  • 介绍:重人不重事,凡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在意团队成员且为他们分担工作;类似站在马匹中间,和大家一起风力拉车
  • 使用场景:当一个团队特别需要凝聚力和斗志,需要攻坚的时候;支持式管理特别能带动团队士气, 在带动大家热情和积极性很有优势
  • 优缺点:团队有归属感但是带不了大规模团队
教练式管理
  • 介绍:重人也重事,关注全局和方向,并在做事给予教练辅导和启发; 类似陪着马一起赶路, 同时会辅助马匹怎样能够把路走好、往那里去, 但是不会代替马匹亲自拉车
  • 使用场景:当有些核心人才需要重点培养,团队需要发展梯队时候;教练式管理不但把事情做好,个人能力还能成长
  • 优缺点:个人能力最显著成长,团队梯队也能快速完善起来;但是管理者精力消耗很大,很难覆盖全体成员,适合核心梯队的培养
授权式管理
  • 介绍:不重人也不重事,关注目标和结果,不关心过程和人员发展; 类似给个目标,马匹会自动到达目的地
  • 使用场景:适合于成熟的团队,成员有很好的发挥空间和舞台
  • 优缺点: 团队不成熟的时候, 成员就会野蛮生成, 事情发展态势也能把握, 风险很大

如何做到让团队信任我

1. 管理经验不足和能力欠缺
  • 做到能力迁移, 快速提升能力和经验
  • 能力三核心: 知识、技能、才干
  • 知识: 大部分能力用于特定的工作场景,较难直接迁移; 技能:快速学习能力、进度控制能力; 才干:长期工作和生活沉淀和锤炼出来的模式、特质和品格, 特别适合迁移, 自信的人就去鼓励组员、有前瞻性的人就去做好的规划
2. 和团队成员对立比较
  • 团队存在资历和能力强的组员:我们作为技术管理人员做的不是管束和控住大家, 而是引导和支持大家
3. 背负沉重历史包袱
  • 背负上级太高的期待,而担心自己做不好: 和上级建立起沟通渠道, 定期汇报自己和团队工作, 并就已完成的工作征求上级的看法和评价

管理本质

角色认知

管理规划(看方向)

团队建设(带人)

任务执行(做事)

管理沟通

角色认知

管理到底是做什么事情(后面章节会展开)

  • 管理规划(看方向)
  • 团队建设(带人)
  • 任务执行(做事)

工程师到管理角色到底发生那些改变

  • 第一从工作职责来看, 职责从头马变成车夫, 核心职责是拉好车
  • 第二负责对象来看,之前负责对象自己, 是管好自己和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变成对团队和上级和公司给你的资源负责
  • 第三关注焦点来看, 工程师关注是过程导向,眼睛盯着脚下的路就可以; 变成要盯着远方目标, 你要决定带着团队去哪里
  • 第四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来看, 工程师靠个人专业能力来产生业绩; 变成看方向、带人、做事
  • 第五从任务来源来看,之前是等上级安排、听上级指挥; 变成虽然有上级安排,更多是自己筹划和上级沟通,从等活儿变成主动规划
  • 第六从实施手段来看,工程师要亲力亲为, 变成依靠团队完成
  • 第七从合作维度来看,工程师主要是和同级伙伴共同完成, 变成和上级协调资源、下级推进度
  • 第八从合作关系来看
  • 第九从思维方式来看
  • 第十从技术视角来看

新的管理者采坑

1. 误区一:过程导向、被动执行
  • 不主动找活,等待上级派活、等待上级做决定、选方案
  • 管理沟通中, 充当传话筒, 没反思沟通要到达的目的和效果
  • 过于关注苦劳和付出, 经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2. 误区二:大包大揽、唯我最强
  • 梯队问题, 团队梯段建设需要授权
  • 激励问题, 管理者冲的太靠前, 团队成员积极性受挫
  • 个人发展问题, 自己忙于具体工作, 做不了更大的业务
3. 误区三:带头大哥、当家保姆
  • 绝对不会让我的兄弟们吃亏
  • 团队有技术能力比我强的高工,索性给他当了保姆, 忘记了自己是车夫和舵手
4. 误区四:单一视角、固化思维
  • 待描述
5. 误区五:自扫门前雪、固收边界
  • 这是测试问题、产品问题、其他部门问题
  • 不是我们团队的问题
6. 误区六:患得患失
  • 不写代码, 心里发虚
  • 管理太琐碎, 离技术越来越远, 担心个人发展
  • 管理是个矛盾的事情: 自己的技术专业越来越差,却要带领整个团队

管理规划(看方向)

1. 刚开始做管理规划,从哪里着手

  • 职能:非常清楚简练的说出团队职责和使命
  • 目标:看得清团队的方向,知道这辆车拉倒那里去
  • 团队:盘点团队成员,了解他们具体情况
  • 路径:为了实现目标,我们选择走那一条路? 需要投入那些资源?

2. 如何界定团队干什么(职能)

a. 如果判断团队真正职能
  • 公司为什么要给这些资源? 希望产出什么?
  • 团队存在的独特价值
  • 用什么维度来评判团队价值高低
b. 设定团队职能(职责+使命)步骤
  • 收集信息:向上沟通、向下沟通、左看右顾(兄弟团队边界界定)、你的理解
  • 提炼和升华:职责提炼(基于上级的期待和要求和你对业务核心价值的理解)、使命升华(基于公司和行业,设定期待)、确定衡量维度
  • 确认和宣导:上级确认、团队宣导

3. 如何为团队设定合理目标(目标)

  • KPI: 到某个时间节点,什么指标到达什么数字
  • OKR: 到某个时间节点,完成什么工作,该工作实现那些功能和到达什么效果
  • 避免采坑:
    • 目标基于现有资源、而不是基于远期目标往前推:完成几项重要的结果,然后再看看调配和补充资源
    • 目标不明确:目标不能太笼统,目标不要强调“我做了什么”,而强调完成工作之后“取得了什么效果”
    • 目标设定之后没及时跟下面传达:及时传达让团队明确方向
    • 目标总是变来变去: 目标设置为 业务目标(紧急) 和 专业目标(重要)

4. 如何规划团队的组织结构(团队)

a. 从团队目标角度看
  • 团队规模:团队多少人是现有的, 多少人是接来下新增的
  • 团队分工:团队负责哪些业务,每个业务配置多少人力,这些人力怎么分工
  • 团队梯队:一个团队梯队的情况代表团队的成熟度和复原力
b. 从资源角度看
  • 从资源来看待团队,是成熟管理者标志之一;站在公司角度看, 每个团队都是一批人力资源
  • 如何合理推算成本:
    • 取决你的业务的理解, 以及希望到达的目标
    • 可以参照行业资源配比
c.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
  • 人才培养概念:到了下个时间节点,你需要重点培养出哪些人,给他们什么样的平台和空间,以及你有能力提供给他们什么指导和支持, 期待什么能够胜任什么职位和角色
  • 体现目前团队状态三要素
    • 规模:包括当前人数、预算人数和总人数
    • 分工:体现团队人力都分布在那些业务上,以及各个业务有谁负责
    • 梯队:团队的级别和梯队分布

5. 如何申请资源(路径)

  • 招聘作为缓冲的解决问题手段,更多的要看长线是否需要

团队建设(带人)

1. 刚开始做团队建设,从哪里入手

  • 团队建设就是可以用 马车模型 诠释
    • 马匹个体(马跑的快):力气、意愿
    • 马匹之间(车跑的快):马队阵型、节奏和默契
    • 马车整体(马车一直跑):马队构成和团队构成、马队的精神面貌和团队文化
  • 团队建设的维度:组员个体、组员个体间、团队整体
    • 个体(动力):能力和激励
    • 个体间(凝聚力):分工和协作
    • 团队(耐力):梯队和文化

2. 如何提升员工个人能力

a. 提升员工个人能力途径
  1. 帮助员工自学: 组员员工参加培训、为员工购买书籍
  2. 相互交流讨论: 组织分享会、代码评审会、工作复盘、
  3. 工作实践:
    • 授权和辅导,给员工独立负责重要工作机会,给予辅助和反馈
    • 调研工作项目化,把调研学习的工作进行项目化
    • 总结和内化,员工在这个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甚至比总结的结果更重要
b. 激发员工学习动力和意愿
  1. 推:

    • 提出明确工作要求,一周内熟悉某个业务并可以开发
    • 设置学习机制,强制要求遵守学习规则,完成学习任务
    • 同行压力,团队学习和分享氛围,给不学习员工压力
  2. 拉:

    • 树立榜样
    • 配备导师
    • 给技术学习地图
  3. 放:

    • 给员工勇挑重任机会
    • 给员工自主空间、耐心、信心

3. 如何提高员工的意愿和积极性

1. 激励认知不系统
  • 清楚激励都有哪些手段,以及如何使用,各种零散的说法让人无所适从。
2. 激励可用资源匮乏
  • 实实在在的物质激励不受自己掌控,画大饼的精神激励,员工又不买账。
3. 激励达不到效果
  • 虽然激励的动作都做到位了,但是并没有收到激发员工动力的效果,或者效果不够令人满意

4. 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

1. 提升归属
  • 个人职责清晰合理
  • 相互紧密协助
  • 团队文化价值认同
2. 共同愿景
  • 明确共同目标
3. 加强了解
  • 认同和容忍都是基于彼此深入了解
  • 默契来自各自工作方式的了解
4. 面对挑战
  • 共同面对挑战, 并且取得胜利

5. 如何物色和培养核心人才

1. 物色
  • a. 保持人才选拔和团队建设一致
    • 能力:对于功能交付的团队,其功能开发质量和效率是否突出
    • 协作:团队的核心骨干都要有比较好的协作意识,才可以干更大的事情,才可以发挥一个骨干需要发挥的作用
    • 文化:你团队如果倡导“积极主动”或“自驱”的团队文化,那么一个专业能力很强但是被动的人是否值得你培养
  • b. 和你相似的是人才,和你互补的才是更宝贵的人才, 突出思维方式多样性
    • 管理者作为成长发展方面的“成功人士”,多少都会有些“成功路径依赖”,也就是认为“类似自己这样的人才是好的”,所以很多管理者自然而然地会喜欢用和自己风格相近的人
2. 培养
  • 对齐期待,达成共识,指定个人发展计划
    • 个人聚焦成长有哪些,并且通过把那几件事情做到什么标准来提现
    • 不承诺原则:1. 靠自己的影响力来获取 2. 为培养失败留下退路,即使没有培养成你期待的骨干,也可以通过其他激励手段留下来
  • 提供机会和发挥空间,最好授权
    • 事前:指定初衷、明确期待、听其思路、重要约定
    • 事中:了解进展、给予支持
    • 事后:评估结果、洞察优势、积极反馈、改进建议
  • 建立反馈机制
    • 建立周期性沟通机制
    • 复盘个人成长计划
    • 安排第二导师

6. 如何建设团队文化,营造团队气氛

1. 团队文化能带来什么
  • 效率,一个强调“安全”的数据团队,每个人都会考虑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统一的行为准则和协作上的默契,带来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 空间,在“员工激励”一文中我们提到,自主性能够提升员工的投入度,激发员工的自驱力
  • 归属,价值认同是一种高层次认同,一旦认同,便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黏性,这种认同为大家带来了深深的团队归属感,共事的员工也更有凝聚力。
  • 耐力,一个企业或一个团队的文化,对于其稳定性、健壮性及耐力的重要作用。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拥有鲜明而稳定的价值观的团队,更扛得住“折腾”
2. 如何打造团队文化
  • 命名它:总结提炼
  • 助长它:组内宣传
  • 追求它:绩效、个人发展计划、团队活动设计

7. 如何和低绩效员工谈绩效

1. 正常的绩效沟通到达的目标
  • 对齐:你们可以互相同步自己的信息,听取对方对于这些事实的看法和判断,了解对方在乎的焦点在哪里,交换双方对于同一个结果的评价标准
  • 辅导:绩效沟通的过程,不仅仅是告知员工绩效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过去工作的回顾,让员工有更多的思考和觉察,充当教练员角色
  • 激励:通过沟通令他重燃斗志,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
2. 绩效沟通的具体步骤
  • a. 绩效沟通核心不在于谈,而在于绩效管理全过程的完整性
    • 绩效评估方案的制定,即未来给员工打绩效的依据
    • 和员工确认绩效计划
    • 归档并维护
    • 绩效评估,需要对员工本次绩效周期内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打分
    • 绩效沟通,和员工对齐共识、辅导和激励的效果
  • b. 绩效沟通之前, 先摆正自己的角色和姿态
    • 审视一下自己的角色:你是这个团队的管理者,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你是有责任来评价团队每个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的
    • 你有管理者的职业素养,有管理者的工作视角,也有令人信服的评价依据,你做出来的就是最公平和最恰当的决策,你不欠他的,你也不是针对他
    • 你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如何和他达成共识,期待并支持他也可以像其他同事一样,变得更加出色
  • c. 把沟通当做承上启下的新起点,而不是末日审判
    • 避免抓住过去的问题不放,如果把焦点放在对失败的探讨上,会让他感受到末日审判般的沮丧
    • 用教练式的引导方式,一起做一场着眼未来的、面向长期发展的绩效沟通,就能收获到辅导和激励的效果

任务执行(做事)

1. 多任务并行如何应对

a. 任务过程细分
  • 事前(轻重缓急):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要做哪些事?先做哪件,后做哪件?也就是分清楚轻重缓急,也叫优先级梳理
  • 事中(有效执行):我们要确保事情的进展按照计划推进,尽在掌握之中,也就是有效地推进执行。
  • 事后(流程机制):我们要复盘做事的整个过程,并从过去的经验之中抽取一些流程机制,以便以后在类似的场景下也可以做得更好、更顺畅
b. 如何分类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性
  • 如果做,收益是否很大?收益越大,这个事情就越重要。
  • 如果不做,损失是否很大?损失越大,这个事情就越紧急。
c. 日常工作分类
  • 计划内工作:看收益是否足够大。收益越大就越重要,也就越需要给予相匹配的优先级、资源和关注度;收益相对不大,就放入“To do list”,作为待办任务处理
  • 计划外工作:看损失是否足够大。损失够大,就按照紧急任务安排,以止损为核心目的;如果损失可控,就放入“计划内工作”列表

2. 如何确保项目的有效执行

a. 任务执行不到位的分类
  • 标不清晰,执行上的偏离预期
    • 目标不够明确具体,至少没有具体到执行人员可以执行的程度
    • 上、下级对目标的理解看似一致,实则有偏差,尤其是对进度、质量和效果的拿捏上
    • 目标发生变化了,没有及时同步给相关的人员
  • 不明确项目责任人
  • 依赖人的主动性
  • 沟通不到位
b. 有效执行四要素
  • 目标清晰: 目标清晰到可以执行的程度
  • 责任明确: 有唯一的总负责人对整个项目负责
  • 机制健全: 靠机制去推进, 不能依赖人的主动性
  • 沟通到位: 共识的传递进展通报

3. 如何让流程机制得到有效执行

a. 机制建立
  • 明确目标:即该机制要解决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
  • 提炼应对该场景的关键点
  • 明确由谁来确保机制执行, 即谁在什么时候检查什么关键点
  • 确认操作成本
  • 沟通,并和其他执行人取得共识
b. 建立可执行机制的原则
  • 可操作,即简单原则。
    • 机制要以最小的学习成本和操作成本为原则,这是最首要的原则
  • 只打关节点,即关键原则。
    • 你只要告诉大家,在哪几个最关键的节点,做什么样的动作即可,而且这样的关键点也不能太多,以不超过 5 个为宜。这样做可以大大降低执行成本,提升机制的可操作性
  • 明确到人,即问责原则。
    • 在各个关键点由谁来跟进呢?这个问题要有明确的约定,不能完全靠人的自觉性
  • 从case中来,到case中去,即实用原则。
    • 千万不要为了建机制而建机制,每一个机制都要有实用价值。由于机制都是有场景化特性的,当场景发生了变化,机制也要随着升级,而对于机制的重新审视和学习都意味着额外的开销,所以,每个机制的维护都是有成本的
c. 建立机制、人的探讨
  • 机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
    • 机制的建立并不会解决问题,对机制的执行才能解决问题,而机制的建立、执行和后期维护都是需要成本的,所以,千万不要贪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机制能不建就不建,能少则少
  • 关于到底是人靠谱还是机制靠谱
    • 即便是最靠谱的员工,也会由于身体状态、精神状态、情绪状态以及外部干扰变得偶尔不靠谱,而机制的意义就在于,当人不靠谱时,事情也不至于变得很差。所以,机制是为了保证做事的“下限”的

管理沟通

1. 沟通目的

  • 建立通道:即建立沟通关系和沟通渠道,说白了就是你要和谁建立沟通关系,以什么方式和频度进行沟通
  • 同步信息:也就是把相互不了解的信息同步给对方,让对方知悉了解此事。这个目的在日常沟通中非常常见,比如同步目标、汇报进度、通知通报等,即属于此类目的
  • 表达情感:沟通只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比如表达焦虑和压力、快乐和感谢
  • 输出影响:比如提出建议希望对方采纳、管理上级的预期、和员工沟通绩效、向上级申请资源等等,都是希望别人能够采纳和满足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从而达到输出自己影响的目的

2. 夯实不确定沟通事件中确定的部分

  • 管理逻辑: 就是从管理角色认知和管理方法来看待该问题处理的逻辑。这是可以随着管理认知和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不断提升的,你的管理逻辑和管理判断力会越来越可靠,应对管理沟通也就越来越有掌控感,所以这是相对稳定的一个因素
  • 沟通通道:一个沟通通道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通道是否稳定和顺畅
  • 工具流程:持续掌握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流程,你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流程,就变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因素
  • 影响力:影响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然后发挥的作用的时候也是相对稳定的,尤其是在说服影响的沟通中

3. 向上沟通

a. 能不和上级聊就不聊
  1. 沟通意愿:如果作为一名管理者,你还不主动和上级沟通的话,那就相当于已经上大学了,还要家长和老师逼着做作业一样,还怎么带着团队前进
  2. 事务特点:根据事务的特点来确定沟通频率和方式, 例如:紧急、重要、敏感
  3. 沟通风格: 审视上级沟通对象来选择沟通方式和风格
  4. 信任关系:你需要花多大精力去准备沟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和上级的沟通通道的品质。信任决定着你们沟通关系的稳定性,默契代表着你们沟通关系的效率和性能。
b. 拿捏不好和上级聊的分寸和尺度
  1. 这次沟通能给你带来什么价值
  2. 这次沟通能为上级带来什么价值
c. 很难领会到上级意图
  1. 你想表达的、你实际表达的、对方听到的、对方对应听到内容的理解
  2. 多回放:你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看我的理解是否准确
d. 如何影响上级的一些观点和决策
  1. 术:说服一个人时, 在于:沟通行为、内容、方式、风格
  2. 势:说服效果影响更大的因素:影响力、职权影响、非职权影响

4. 横向沟通和非职权沟通

  1. 积累信任:a. 信表现:你一向很靠谱 b. 信人品:做事公平公正
  2. 打磨专业:a. 信权威:你是这方面专业人士 b. 信逻辑: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3. 着眼互惠:a. 信双赢:为你带来什么好处 b. 信平衡:我帮你搞定这个问题
  4. 运用情绪: 展示个人做事气魄

5. 向下沟通

a. 如何批评员工
  1. 批评人原则
    1. 对事不对人原则: 批评事,不要打击人, 更不能给别人贴标签
    2. 具体事情原则:指出具体哪里不好, 让对方认同
    3. 面向未来原则:提供改变的出口和方向
  2. 批评人步骤
    1. 指出具体的言行上的问题, 而不是人的问题
    2. 指出该问题带来的影响
    3. 期待的结果;探讨取得期待结果的行动
b. 如何解决和员工沟通不顺畅
  1. 对于内向沉默的员工:工作话题不局限于工作,跟员工建立起沟通关系和沟通通道
    1. 找到关切点:我看到日常喜欢xx、我看到取得了xx成绩
    2. 表达欣赏:很有挑战、很了不起
    3. 表示好奇: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4. 持续挖掘:还有呢?
  2. 对于聊不到一个频道的员工
  3. 对于捉摸不透的员工:减少沟通偏差,多用回放沟通方式, 例如你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看我理解对不对?
c. 如何和牛人员工沟通
  1. 作为管理者,你如果还在和自己团队的架构师在技术上一较高下,甚至是“你死我活”地争执,那么这就不是一个沟通问题,而是一个典型的管理问题,确切地说,是管理角色认知问题
  2. 管理牛人的四个原则
    1. 认清自己角色:作为团队的leader,带领而非控制,要站在更高的视角
    2. 认同高工:认同高工价值及其专业性,给予发挥空间
    3. 支持高工:a. 澄清目标 b. 协调资源 c. 拿到结果
    4. 约束高工:a. 评价权限 b. 制约砝码
d. 如何和刺头员工沟通
  1. 定义刺头员工:那些需要你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的员工
  2. 评判刺头员工价值的原则:
    1. 团队:从破坏性到建设性
    2. 做事:从破坏性到建设性

6. 管理沟通常见的坑

a. 视角问题:仅从自己出发,对管理者的角色和视角认知不够
  1. 表现为:评审产品设计时候,怎么会有这么二的设计,一点逻辑都没有
  2. 错误点:这不是我团队的事情, 问题都是别人团队的
  3. 解决方法:管理者是用团队业绩来评估价值的,即便不是管理者个人的原因,只要结果是团队不出业绩,那么管理者的价值就很难体现;管理者要做出好的业绩,就需要站高一层,站在自己上级的视角来和各个团队协同,以收获共同期待的成果
b. 姿态问题:总是在防卫,随时准备战斗
  1. 表现为:
  2. 错误点:
  3. 解决方法:防卫姿态对于管理者做好工作不会有正向价值,长此以往,就等于关闭了别人提供帮助的大门,任其自生自灭,这显然是个双输的结果;工作中最好还是以做事为主,少考虑一些个人感受。如果就事论事地去沟通问题,反而会赢得更多合作者的尊重
c. 方式问题:给人贴标签,对人不对事
  1. 表现为:
    1. 你怎么这么不靠谱,这么简单的事儿你都搞不定!
    2. 这是一种“对人不对事”的沟通,你已经给对方贴上了负面的“标签”,而一旦给人贴上了标签,对方也就放弃了改变自己的意愿,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动力
  2. 错误点:管理者就是想发泄情绪、管理者借情绪表达自己对下属和合作方的期待
  3. 解决方法: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地来讨论事情
d. 意识问题:沟通没形成闭环
  1. 表现为:你安排了一项任务石沉大海
  2. 错误点:认为消息和邮件发出去了,接收到的人就应该都及时看到;任务安排出去了,别人就得无失真地接收到
  3. 解决方法:对于你关心的问题,一定要去确认清楚,跟进到底,形成沟通闭环
e. 初衷问题:只给抱怨不给建议
  1. 表现为:
    1. “这个规定太不合理了,没法遵守!”——那么,怎么样就合理了?
    2. “我们在指定日期肯定做不完,没戏!”——那么,什么条件满足之后,就能做完呢?或者,认为什么时候能做完?
  2. 错误点:就是发泄抱怨,并没有给出应对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3. 解决方法: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而只需要把一个 40 分的状态改善到 60 分就行了,或者即便没有改善到 60 分,我们也把事情往好的方向上推进了一点点,这也是我们的价值

管理路径

1. 空降的方法论

空降时你对“车”“马”“路”和“方向”都还不熟悉,当然是你运用自己管理方法论的重要时刻

空降成功的标准

  1. 和新同事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和协作关系,尤其是和直接上级及重要下级
  2. 交付出明确的、符合公司和上级期待的成果和价值
  3.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该公司的该职位上持续做下去,上级和公司是欢迎的

如何达成成功空降

  1. 牢记初衷(角色认知):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你能为上级、下级和公司带来哪些价值呢?”通过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会秉持一种帮助公司、帮助上级和下属的初衷,把我们的利益全部统一起来, 谁也不会拒绝你给他带来支持和帮助的。
  2. 对齐期待(角色认知):
    1. 区分头衔和角色:CTO、技术VP、技术总监、技术经理等头衔,但是你得清楚,这只是你的头衔,并不是你的工作“角色”。即使是同一个头衔,在不同公司所需要承担的角色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不要指望按照头衔去筹划自己的工作,就可以满足上级和公司的期待
    2. 厘清自己的“角色”:都会问未来上级一个问题“长期我们很难约定,仅就我入职后的前三个月或前六个月,你觉得我做好哪三件事,你会对我的工作比较满意?”
  3. 兑现承诺: 承诺并兑现,是快速获取上级信任的有效途径
    1. 和重要相关方建立合作关系,也就是把沟通通道先建起来 — 管理沟通
    2. 盘点团队当前工作的轻重缓急 — 任务管理,即“做事”
    3. 盘点团队人员情况 — 团队建设,即“带人”
    4. 管理规划 — 管理规划,即“看方向”

2. 管理的框架和方法论(管理全景图)

  1. 角色认知:关于角色认知和角色澄清的方法论
  2. 管理规划:关于带着团队看方向的方法论
    1. 职能,关于如何澄清团队职能定位——回答团队核心价值的方法论
    2. 目标,关于目标设定和目标管理的方法论
    3. 团队,关于团队规划的方法论
    4. 路径,关于路径选择和成本预算的方法论
  3. 团建建设:关于如何带人的方法论
    1. 能力,关于如何培养员工工作能力的方法论
    2. 激励,关于如何提升员工工作意愿和积极性的方法论
    3. 分工,关于如何做团队分工和组织架构设计的方法论
    4. 协作,关于如何提升团队凝聚力和默契的方法论
    5. 梯队,关于如何进行梯队建设的方法论
    6. 文化,关于如何打造团队文化价值观的方法论
  4. 任务管理:关于如何做事的方法论
    1. 轻重缓急,关于如何排优先级的方法论
    2. 有效执行,关于如何做项目管理或项目执行的方法论
    3. 流程机制,关于如何通过流程机制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方法论
  5. 管理沟通:关于如何有效沟通的方法论
    1. 目的,关于如何明确沟通初衷和目的的方法论
    2. 内容,关于如何确保信息有效传递的方法论
    3. 通道,关于如何建立和增进沟通关系的方法论
    4. 职权影响,关于不断理解职能影响力的方法论
    5. 非职权影响,关于提升和运用职权之外的影响力的方法论



文章来源: 技术管理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