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即兴表达的基本素质养成
1、三思三定
即兴表达并不意味着漫无目的地呈现你的观点,想要成就一次成功的即兴表达,势必先思考清楚即兴表达的目的、内容及如何组织内容,即从三个角度来确定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个过程我们将其简称为“三思三定”
一 “思”:即兴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即兴表达的第一步,就是要想清楚,你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并且这一目的一定得是基于对方的,这样才会对表达产生积极正面的效果。
二 “思”:基于确定的目的,对方需要知道哪些内容?
假设你的目的是“让上司批准这个项目的预算”。基于这个目的,就需要找到领导所关注的点。需要让上司知道的内容有三点:
1.这个项目能给公司带来哪些好处?
2.与同行的其他公司相比,我们公司做这个项目有多紧迫?
3.如果拿到预算,你会如何花这些钱、如何监控财务?
无论你遇到的即兴表达有无明确的主题,在任何一次即兴演讲之前,一定要先基于对方的角度,思考你要实现的目的。目的明确后,内容往往也会鱼贯而出,与目的珠联璧合了。
三 “思”:在这次即兴表达中,你想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比如,你想表达出一种急迫、气愤、惋惜、激动或是真诚的感觉。
三定:定话题、定观点、定框架
定话题,即对应“三思”中的目的,基于目的,就确定了即兴表达的话题。
定观点,即对应“三思”中的内容,将对方需要了解的内容概括成观点。
定框架,即确定观点的排列顺序,即使内容是一样的,排列顺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重点
没有目的就不要去探讨内容,目的比内容更重要
2、绿灯思维:让你成为受欢迎的表达者
何为绿灯思维?
所谓“事实”,即当下发生的事情的客观情况;而“故事情节”,指的则是每一个人对这个事实的演绎。实际上,在许多场景中,我们所表达的并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演绎。
人们所演绎的故事情节又分为两种:当所演绎的故事情节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那就是绿灯思维;但如果所演绎的故事情节让我们不知不觉地离目标越来越远,便是红灯思维。
绿灯思维和红灯思维案例
情境1:针对同一事实的观点表达
- 事实:三年前学习的技术,今天已经过时了。 如果你想表达的目的是:“希望我们能跟上社会的节奏。”
- 红灯思维:社会变化太快了,所以再怎么学也会被淘汰。
- 绿灯思维:社会变化太快了,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学得快。
情境2:针对他人做法的观点表达。
- 事实:假设你有一个同事老王,他这个月迟到了三次。 如果你想表达的目的是:“期望老王未来可以守时,尽量不要迟到。”
- 红灯思维:唉呀!老王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差了,开会一直都不准点!
- 绿灯思维:老王最近有些变化,可能是我们对他的关注不太够,我觉得接下来我们要多关注一下他。
情境3:针对对方需求的观点表达。
- 事实:假设你给客户写好几版方案,每完成一版方案,客户总会变动和修改。在这一案例中,客户的需求随时在改变,这是一种事实。
- 红灯思维:“所以嘛,方案不用写得太完整,说不定明天客户的需求又改变了!”实际上,这一句话对于方案的推进无济于事。
- 绿灯思维:写方案前要深入探求客户的需求,帮客户想清楚,这样我们写的方案可能会更有效。
重点
而具备绿灯思维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你看到了一个现象、一个事实,你必须在一瞬间反应出自己所期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3、同频思维:让你成为受信赖的倾听者
你除了清晰、准确、精辟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在别人表达观点时,认真地去倾听,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更有耐心地倾听你的表达,更容易去理解、认同你,你才会成为一个更值得对方信赖的人。
正如我们经常听到一种批评:“你说得太多了。”但我们从未听过一种批评:“你听得太多了。”
因此,学会去倾听,也是即兴表达中一项重要的技能。
第一个层面:身体的倾听
因此,真正的沟通高手,一定会有意识地观察并小幅度地模仿对方的某些动作。对方拿起杯子喝水时,他们也会下意识地拿起杯子喝一口;对方朝门口看了一眼,他们也会顺着对方的目光方向望一下;对方停顿了,他们也会自然地放慢语速。这种由肢体语言传达出来的同频率的感觉,正是理性倾听和感性倾听的基础
第二个层面:理性的倾听
理性倾听又叫思维倾听,想要呈现出思维上的倾听,需要掌握一个重要的小技巧——回应对方的最后一句话。
需要注意的是,回应对方的最后一句话,并不是鹦鹉学舌,而是在一些特别的时刻,比如对方在说重要的事情或是说得特别陶醉的时候,见缝插针地回应对方的最后一句话。
第三个层面:感性的倾听
感性倾听,即我们通常提到的共情。对于对方所表达的内容,我们需要展现出一点点的共情力。
例如日常沟通中把孩子内心那一刻的想法说出来,会让孩子觉得原来爸爸是懂他的。而这个“懂”的层面,不仅仅是思维层面上的“懂”,更是对他的感性层面的“懂”,而这也是倾听的最高境界,会迅速赢得对方的好感。
如果给“感性倾听”换个比较专业的说法,这就叫“翻译对方的感受”。
表达心法:从业余到高手的三个阶段
一、好奇阶段:萌发兴趣,逐步构建信心
好奇心和信心是开始任何一项学习的前提条件。
如同挑选孩子兴趣班的第一个老师,往往不挑最厉害的,而要挑最有趣的。
二、孤独阶段:坚持并忍受枯燥的练习
只有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枯燥,才能真正沉下心来,做好一件事。
三、刻意练习阶段:掌握正确方法
“一万个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者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就是广为流传的“一万小时定律”。
但并不是所有人只要付出一万个小时就都能成为高手。如果只是重复地、机械式地练习,一万个小时顶多能让你变成个熟练工。真正的高手,一定是善用模型,进行有目的且刻意的练习,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蜕变。
即兴表达3句心法
第一句:“表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再优秀的即兴表达高手,都难免会在表达过后留有遗憾。所以,无须纠结与自责,而应把这一次的遗憾当作下一次进步的开始,不断滋养自己的信心,完成高手进阶的第一阶段。
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碰到困难,要有效地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
第二句:“没有高级的技巧,只有基础的技能。”
在成为表达高手的路上,要的是扎实,而不是讨巧。耐得住孤独
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最大的区别是:职业选手能把最基础的技能练到炉火纯青;而业余选手往往在技能还不夯实时,就急于学习更多看似高级的技巧。
尽管基础的技能总是简单的,但一定要练到极致,才能让技能长在你的身体里。
第三句:“高手都在学习套路,而新手都在寻找捷径。”
刻意练习=大量的套路+有意为之+及时反馈。
《刻意练习》这本书改变了许多人对于练习的看法。练习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总结出套路,并针对套路有意为之,然后寻求及时的反馈。
课后练习比听课更重要,刻意的练习比纯粹的练习更重要。
第二篇,即兴表达思维训练
1、观点提炼法:让表达不在滥竽充数
什么是观点?
- 观察事情时所处的立场和出发点;
- 从一定的利益出发所形成的的对事物活问题的看法。
观点的分类
一类是真理型观点
类似于“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没有人会不认同,但也不会对听众产生影响。
二是思考型观点
思考型观点是带有自己立场和见解的,虽然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抛出后却能引发听众的兴趣,便于展开讨论。
要放下追求观点完全正确的执念。观点就是用来质疑和讨论的,这才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如何提炼观点(以滥竽充数的典故来分析)?
思路一:多立场分析
如果从南郭处士的主人公角度分析,没有真才实学,混得过一时,却混不过一世,从而提炼出的观点是“要有真本事,不能滥竽充数”。
但站在国王的角度,可以反思一个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庸人存在,是因为群体演奏时,责任是共担的,激励是平均的,机制有漏洞才让庸人有机可乘。因此,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在管理中,要多质疑机制,少质疑人,才可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思路二:逆出发点分析
继续以“滥竽充数”为例,我们默认的出发点是这种行为不可取,但假设我们对出发点做个逆向思考——如果这个典故是值得学习的,那它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呢?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南郭处士善于寻找机会缺口,无论是进入还是退出,他都能准确判断,迅速行动。因此,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观点:“时代总在变化,你不要试图占据全阶段的红利,懂得放弃和懂得把握同样重要。”
思路三:条件假设推理分析
比如,“南郭处士是靠蒙混过关混进去的”是原始前提,但增加一个新的条件项,假设他进入乐队后十分努力,主动向大师学习,没过多久,他也成了奏乐高手。至此,我们便可以提炼出一个新的观点:“成功,有时候是因为能力,但最初可能是因为勇气。”
可见,增加一个假设条件,整个推理就完全不同了。
评价一个观点好坏的标准
- 一、一个好的观点往往不能立即被认同,更不能被所有人认同;
- 二、一个好的观点,会让人想多了解一些、多问一些;
- 三、一个好的观点往往挑战了默认的前提假设;
- 四、一个好的观点,可以引出一系列新的问题。
2、数学思维法:让观点更有生命力
一、一维、二维和多维观点
一维观点:管理者只有具备较强的统筹能力,才不会让自己身陷琐事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典型的一维观点。一维观点通常用来表达一个高度概念化的东西,上述句子就可以浓缩为一个概念——“统筹”。
二维观点:管理者除了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还要具有抽象化的能力,这样才不会总是陷于烦琐的事务之中”。这句话就属于典型的二维观点,包含“沟通”和“抽象化”两个要素。
在即兴表达中,表达者更多呈现的是二维观点,因为二维观点既不会显得过于单一,亦不会造成受众理解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具有讨论和辨证的空间。
二、以数轴框架图呈现二维观点
数轴框架1:时间管理要分轻重缓急
数轴框架2:幸福就是既懂得享受现在,又会规划未来
数轴框架3:真正的学习者,既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又会运用思维进行思考
三、以公式呈现多维观点
一旦你要表达的观点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要素,就不要奢望用语言就能清晰地描述各要素间的逻辑顺序与主次关系。表达多维观点的诀窍是:尝试用公式来进行表达。
人生成就=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并且对这三项要素进行了分数界定,思维方式是-100~100分,热情和能力是0~100分。这样,就可以让受众清晰地感知三个要素之间的逻辑顺序和主次关系了。
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抽象化能力)×人际关系。这样,就清楚明了地呈现出人际关系对于沟通能力和抽象化能力的放大作用。
通常,当各要素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时,就会运用“乘”和“加”;当各要素之间具有负相关性时,就会运用“减”和“除”,当然“除”一般用得不多。
总之,在即兴表达输出观点时,运用数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清晰呈现观点。
具体而言,一是运用数轴框架图,来清晰表达二维观点;二是运用公式表达法,来呈现多维观点中各要素的逻辑顺序和主次关系。
3、散点联想法:让你学会借题发挥
借物发挥
一个气球之所以可以飞得起来,不在于它的外观有多漂亮,也不在于它的形状和颜色,而在于气球里面充的是什么气体。一个再漂亮的气球,如果里面充的不是氢气,它也不会飞起来。其实,家庭也一样。
一个家庭是否美满幸福并不在于房子有多大,车子有多豪华,而在于家庭内部是否有着和谐的气氛。如同一个气球,它能飞得起来在于里面充的气体,而不在于气球的外观。
所以,我觉得家庭幸福应该着重于内在的家庭氛围。
借人发挥
借人与借物有个区别:借物时,你完全可以凭借你的才情,对一个事情进行任何的诠释,毕竟你在诠释一个物时,只需要考虑如何自圆其说便好;而借人发挥时,你却不能擅自对他人做定论,否则多少会带着妄评别人的嫌疑。
大家更喜欢的表达,是以小见大型,不是以大见大型。
借势发挥
借景发挥
4、扩句成篇法:让你永不担心词穷
一、举例法
- 情境1:表扬和赞美时
上司夸赞下属:“小王,昨天你对客户的服务特别细心。”在大多数场景中,我们对对方的表扬大都点到为止,当对方满怀期待地想听你继续说点什么时,你却在此处戛然而止。不妨举个具体的例子:“小王,你的细心真的让我刮目相看,昨天那件事情,如果是我,可能不会想到,要在那个关键时候给客户递一张纸。”
发表观点时。
在发表观点时,我们经常陷入干巴巴的窘境,话说得并无问题,但却只是道理的拼凑和堆砌,听众很容易走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给你分享一个小妙招:说出三个字——“我记得…… 用例子来说明”二、金字塔思维
所谓“金字塔思维”,即表达时先说处于金字塔尖的结论,再逐级向下展开金字塔的各个层级,说明支撑结论的各个小论点以及论据。
情境1:即兴演讲。
人生处处是考场。(结论)
在家庭中,你的父母、配偶就是你最直接的考官。(论点1)
在职场中,上司每天都在对你进行无声的观察。(论点2)
在社交场合中,哪怕你参加的只是朋友的一个聚会,你的表现也会在别人心中留下印象分。(论点3)
因此,人生处处是考场。甚至人生的考场比学生的考场更为严格,因为学生考场上的考官是大家看得见的,但人生中的考官却是看不见又无处不在的。(总结陈述)
- 情境2:会议发言。
三、重新定义法
在日常表达场景中,大家都会更喜欢说话有深度、观点新颖的人。做到说话有深度,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掌握一个技巧——重新定义法。重新定义法具体分为两种:
一是重新定义关键词。
二是重新定义规则。
从讨论“对错”的跑道,换到讨论“动机”的跑道。比如,本来大家在讨论一个观点的对错,有人突然说了一句:“我觉得这个观点的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这个观点产生的动机是什么。”
情境1:发表见解时。
有人把起跑线理解成孩子的能力,所以总用这句话对付孩子,今天要求他学这,明天要求他学那,而作为父母的自己呢,却不怎么长进。
我觉得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所以我想,以后,我们能不能多用这句话来要求一下自己: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多看点书,多争取一点机会。一位有见识的父母,也许更能培养一位有见识的孩子。
以上这段发言,也许并非真理,但观点的可辩性,才是观点的生命力。
孤独是什么?孤独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一种体验,即使你经历过万众瞩目的时刻,即使你功成名就,但在夜深人静时或者某一个不为人知的时刻,难免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
那真正的智慧是什么呢?真正的智慧是学会向内看,而非局限于繁忙而嘈杂的外界。
当你学会与孤独相处的时候,其实你就比别人获得了更多向内看的机会,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学会与孤独相处也是一种智慧。
情境2: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举个例子,“是否支持女性自主中止妊娠的权利”在美国一直都是热门的议题,几乎所有政治人物都被要求表态,无论支持哪一方,都会失去另外一边的选票。如果你既想回应大众,又不想得罪立场不同的选民,就需要重新定义的思维了。
重新定义,不是纯粹的耍滑头,而是辨证地、充分地、角度全面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四、对比法
金钱有时候会成为罪恶的帮凶,当然我并不是告诉你金钱是罪恶的,我们会发现其实钱不是万能的,但事实上没有钱却万万不能,所以我从来没有说金钱本身就是罪恶,我只是说它有可能成为罪恶的帮凶。
5、逆向思维法:让你令人印象深刻
按照以往的经验,在成年人之间的交流中,最容易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就是故事中的冲突点。因此,一个故事中一定要有冲突,比如行为上、价值观上、观点上的冲突等,最后还要有某些人因为这个冲突发生了某些转变。没有冲突的故事,充其量只是一件平铺直叙的事情而已。
所谓逆向思维,即提出与当下的主流思想部分或者完全相反的观点。
逆向思维,带来的不仅是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更会让人拥有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实际上,当你提出相反观点的那一刻,无须去验证观点的对错,就已经给别人留下深刻的颠覆性印象,让别人期待跌宕起伏的思想碰撞了。
例如:老板要感恩员工(主流思想都任务员工要感恩老板,因为老板提供了就业岗位)。不要觉得你是一个企业的老板,这个企业要是没有了员工,就什么也不是。平台成就了员工,员工也成就了平台,最终才成就了老板
第一种:完全逆向思维
对”纸上谈兵”进行完全逆向思维
各位,我觉得“纸上谈兵”其实也是有好处的,一个人要先学会“纸上谈兵”,才能去“沙场点兵”。(抛出逆向思维的观点)
为什么“纸上谈兵”也是有好处的呢?因为“纸上谈兵”让我们学会了分析,让我们不必以试错的代价去替代分析!如果不做分析,直接到战场上去试错,试错的代价很可能是我们所想不到甚至无力承受的。
所以一个管理者、一个策划者一定要先学会“纸上谈兵”,去周密地计划,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规避掉错误,然后再去“沙场点兵”。
所以我的建议是大家不要讨厌“纸上谈兵”,不要总觉得它是个贬义词,我们甚至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纸上谈兵”的能力!(证明观点的成立)
第二种:颠倒顺序的逆向思维
比如,大家都听过“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颠倒一下前后顺序,就变成了“努力大于选择”。如果你讲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换种顺序表达出相反的意思,自然会让受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观点,“努力大于选择”。当然我并不是想告诉别人不用选择,也不是想告诉别人努力可以决定一切。(对比法,排除歧义)
比如,一个人大学刚毕业的前两三年会觉得“选择大于努力”,因为这个时候他对各个行业都不太了解,需要有些经历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因此,在大学毕业前两三年的确是“选择大于努力”,选择一个好的公司、选择一个好的上司、选择一份好的职业会对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避免少走弯路!
可是一个人如果毕业了五年,甚至十年,依然相信“选择大于努力”,那么他这辈子很可能永远在忙于选择,却没有为选择付出过真正的努力,最终很可能一事无成!
所以,这件事情要分时间而定!我认为一个人毕业后的前两三年,“选择大于努力”是对的,但当一个人毕业了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我想他更应该相信“努力大于选择”。(金字塔法,分论点证明总论点)
在以上这段表达中,在证明你的观点时,其实并不需要让别人百分之百地信服,而是要让受众感受到,你所提出的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也会令人印象深刻,引发对方的进一步思考。
总结
逆向思维具体有两种,第一种是完全逆向思维,可以给对方带来颠覆性的思想体验;第二种是颠倒顺序的逆向思维,可以在原有的角度之外,找到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
逆向思维并不是让你去反驳别人,去站在对方的对立面,而是去发现一些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要记住,逆向思维永远只是手段,手段永远服务于目标!逆向思维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实现表达的目标。如果你只是想运用逆向思维去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便是误入了逆向思维的歧途。因为,真正的沟通表达高手,是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事事与别人针锋相对的人的。
第三篇,即兴表达的结构
标题和开场
甲说,“针对这件事情,我来谈一谈吧”;乙说,“接下来,我来说几句吧”。如果轮到你时,你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场,“针对这件事情,我想谈一个词语”。这个词语就是你即兴表达的标题,再借由这一词语展开,是不是瞬间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别人都觉得即兴表达不需要标题,但你却为即兴表达赋予一个标题,就会引起大家足够的注意力和兴趣。
技巧一:数字法
比如,针对“一个人如何进行创新型思考”这一即兴话题,我分享的主题是“三胡一无”,即胡说八道、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以及无中生有。像这样把你想讲的主题以数字概括出来,这就叫数字法。
技巧二:谐音法
“‘胜者为王’这一词语,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但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主题‘剩者为王’,不是胜利的‘胜’,而是剩余的‘剩’,只有最后剩下来、坚持到最后的人才可能成为王。”
技巧三:对比法
比如,针对“自律才是最大的自由”这一主题,“自律”和“自由”即是对比;再如,“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这一主题,“利他”和“利己”即形成对比;又如,主题“其实严肃也是一种爱”,即把“严肃”和“爱”以对比的方式联系了起来。对比法,会在标题内部形成一种形象上的张力,容易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问题讨论型的结构
问题—原因—解决方案。如果遵循这一结构进行表达,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将问题阐述一遍,明确界定责任。 最重要的是正视问题,而非为自己辩解;
第二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切记永远不要摆出一副自己很无辜的样子;
第三步:给予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切记不可超过三条,并且最好是说出就立马可以做到的,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他的问题被重视了。
问题和错误并不可怕,只要你活学活用“问题—原因—解决方案”这一表达结构,将问题和错误进行适当且合理的处理,就能借此获得别人更多的信任。
演讲发表型的结构
演讲发表型的表达结构为:钩子—要点—论证结构体—呼吁行动。
钩子,即用一句话让对方对你接下来的表达充满期待,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要点,即用一句话概括你接下来所表达内容的要点,言简意赅。
论证结构体,即举例论证上述要点的正确性,需要注意的是,例子不要超过三个。
呼吁行动,即用一句话发出邀请,请对方参与进来。
情境一:演讲动员
我非常期待看到你们这一次的表现。(钩子)
这是我们与这个客户建立关系的绝佳机会,而且也是建立行业影响力的机会。(要点)
这一次他们总经理会在,而且据我了解,他会全程参与整个会议。同时,这次会议还邀请了他们的供应商和兄弟公司一起参加。(论证结构体)
所以我希望这一次我们精诚协作,帮我们的好产品拿下市场。(呼吁行动)
情境一:代表发言
我参加我家孩子的幼儿园毕业典礼比参加我自己的大学毕业典礼更激动。(钩子)
我觉得今天的典礼意味着我们的下一代已经优秀地完成了融入社会的第一课。(要点)
这里有几件小事,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件事是我家孩子有一次错拿了小朋友的玩具,第二天不仅主动将玩具还给了小朋友,还给小朋友带了几颗糖果表达歉意。我觉得这代表他学会了和朋友相处。第二件事是我家孩子经常对我说:“老师很辛苦,老师特别地疼他们。”我觉得这代表孩子们学会了感恩。第三件事是我们的孩子学会了集体生活。(论证结构体)
当然,今天我们的孩子毕业了,幼儿园毕业代表他们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所有家长,今后依然可以继续保持交流。我们家长之间要保持交流,我们和老师之间也要保持交流,所有的老师都是我们孩子的启蒙老师。(呼吁行动)
情境三:项目汇报
我相信今天在座的领导对这个项目都非常感兴趣。(钩子)
我想告诉在座领导一个好消息,这个项目的进展非常顺利!(要点)
我们不仅在项目中跟供应商保持了很好的关系,也与上游的资源、下游的资源保持了很好的关系。同时,我们在项目中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协作能力。(论证结构体)
接下来我们会再接再厉,也希望在座的领导能够继续支持我们。(呼吁行动)
情境四:总结陈述
我完全同意今天会议上所达成的所有共识。(钩子)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要点)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我们的合作……(论证结构体)
所以,我想从明天开始,我们可以立即着手做……(呼吁行动)
情境五:获奖感言
今天这个奖我领得特别开心,当然也有一点点小小的惭愧。(钩子)
因为我团队的所有成员才是成功最核心的因素。(要点)
虽然我们的团队很小,但是我们的团队很有凝聚力,这是第一。我们的团队内部大家能够互相帮忙、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互相补位,这是第二。(论证结构体)
我希望这个奖,能带给我们团队进一步的鞭策力量。接下来我们也愿意跟其他团队一起合作,把我们的公司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呼吁行动)
总结
第一步:拟一句开场语作为钩子,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第二步:概括要点,呈现出表达的核心内容。
第三步:举出几个例子,形成论证结构体,来论证要点。
第四步:呈现下一步的行动与计划,呼吁行动
正式仪式型的结构
比如,职场工作中,公司的产品发布会、颁奖会、联欢会、客户答谢会以及同事离职时的告别会;日常生活中,亲朋好友的婚礼、同学聚会、孩子的毕业典礼、家庭聚餐等
感谢,即感谢当下的人或者事,比如感谢主持人的邀请、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以及感谢今天在座的各位,需要注意要兼顾现场的不同群体。
总分总回顾,即针对某一个主题,回顾一下过去发生的事情,注意此时要去讲故事,而不是去讲事情,回顾时需要运用总分总这一结构,即大结构中嵌套着小结构。
愿景,即针对今天的主题对于在座的人表达一下你的祝贺、祝愿以及你对未来的畅想等。
所以感谢聚焦的是现在,回顾谈的就是过去,而愿景指的就是未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线结构。
情境一、同学聚会
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当然也要感谢我们的班长以及几位热心的老同学组织了这一场活动,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今天根本没有机会重逢。(感谢)
20年过去了,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同学之间的感情还是一样淳朴。今天早上我们在校园参观的时候,我想起了很多往事……(回顾)
祝愿同学们身体健康,不管我们的事业怎么样,我想健康很重要,希望再过20年,我们还能够有机会再相聚。(愿景)
情境二:朋友婚礼
感谢婚礼主持人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当然也要感谢我的好兄弟以及美丽的新娘。(感谢)
我跟小陈认识有十五年的时间了,有些时候跟朋友在一起没有话说会显得很尴尬,可是我和小陈,即使我们不说话在一起坐一个下午,也不会觉得有任何的尴尬。因为任何时候你和他在一起,都会觉得很安心,他是一个让别人觉得特别靠谱的人。(回顾之总述)
比如有次…… 还有一次……(回顾之分述)
所以,我觉得能做他的朋友真的很幸运,我相信我们的新娘子天天跟这样靠谱的人在一起,一定也会觉得特别开心。(回顾之总述)
最后祝福我的兄弟新婚快乐、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也祝福在座的所有亲朋好友幸福快乐!(愿景)
总结
第一步:感谢。具体可以按照“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线结构,依次对过去出现过的、今天到场的、未来可能出现的人或事物表示感谢;或运用正反结构,对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感谢,甚至,对过去伤害过我的人也表示感谢。
第二步:总分总回顾。注意在列举具体的例子时,切忌平铺直叙,而要用故事的冲突和转折给人们留下更深的印象。
第三步:愿景。表达出良好的愿望,从而烘托出氛围、制造出感觉。
总结和结尾的结构
即兴表达的结尾和主题演讲的结尾是截然不同的。主题演讲的结尾可以将主题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去号召、去呼吁。但这种方式对于即兴表达的场景显然是不适用的,即兴表达有着自己的结尾方式。
方式一:感谢总结作为结尾
泛泛的感谢是无效的,只有尽可能具体的感谢才能让对方印象深刻。
一是行为上的感谢。
二是观点上的感谢
三是去感谢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人
方式二:概括总结作为结尾
一是理性概括
二是感性概括。
你在一段讲话的结尾可以这样说:“如果用一个颜色来形容我今天的感受,我觉得这个颜色是绿色。绿色带给人希望,而且绿色是生长和发展的象征。今天的活动刷新了我的很多认知,让我感觉成长了许多。”
方式三:留下活口作为结尾
为了下次会谈做好铺垫,留下口子
方式四:以金句或者俗语作为结尾
第四篇,即兴表达的场景应用
即兴演讲:黄金三圈让表达直击人心
最外圈:what,即“是什么”。
中间圈:how,即“如何做”。
最里圈:why,即“为什么”“意义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会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即“what”;其中,会有一部分更厉害的人,经常思考如何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这就进入到了“how”的层面;但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会经常质询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继而上升至“why”的层次。
一般我们在表达时,习惯由外向内表达——先说外层的what,再说中层的how,但很少涉及内层的why。因为外层的what最显而易见,表达者说得轻松,受众也容易接受。
我观察了几乎所有的演讲高手,仔细研究后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表达时按照与惯例相反的方式进行,由内向外进行表达,即先说内层的why,再说中层的how,最后说外层的what。
比如,一个普通的销售人员即兴介绍一款最新一代的苹果手机,一般会按照由外向内的逻辑,这样进行介绍:
这是我们最新一代的苹果手机,双摄像头,玻璃背板,全屏显示。(what)
这款手机设计精美,界面友好,系统流畅,使用简单。(how)
……(why或是不说why)
再来看看,乔布斯在新品发布会上,是如何介绍最新一代的苹果手机的:
我们存在的价值,就是改变这个世界,为了突破和创新,我们永远在用不同的方式思考,我们要改变普通人的生活。(why)
我们觉得一个好的产品要设计精美,界面友好,极致简单。(how)
这就是我们最新的iPhone。(what)
人的三层脑(由内向外)
一、爬虫类脑,也叫本能脑
这一层大脑的进化已经超过一亿年,它毫无情感,只为了生命最原始的意义——生存。因此,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逃跑和战斗,并负责一些本能生存动作,如睡眠、呼吸。
遇到紧急情况时,爬虫类脑的第一反应就是跑或躲,因为它要保证生命尽可能地延续。可见,在紧急情况下,爬虫类脑掌握着行为的第一指挥权,也正是因为这样,有些人特别容易在紧急状态下失去理智。
二、哺乳类脑,也叫边缘系统
哺乳类脑是行为和决策中心,负责感知情感、意义和价值,爱、恨、情、仇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对应why的层面。比如,哺乳类动物会养育下一代,就是因为哺乳类脑的情感因素。
三、最新的大脑——大脑皮层,也叫新皮质
这一层的大脑还在不断进化,是神经元细胞最密集的地方。该区域负责人类的智力,理性、图形、语言、逻辑思考全由它掌控。这一层大脑让我们理解了“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等诸多问题,并为此做出界定与回答。
从内向外打动人
客户皱着眉头沉默了好久,思考后才说:“你的数据和逻辑都对,方案我也理解了。但我总觉得没有足够打动我,似乎缺了点什么,但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
但当你了解了人脑的构造机制,了解了三层脑的理论后,就会发现,客户之所以会觉得你的方案欠缺点什么,是因为你没有由内而外地打动他负责行为决策的中心——掌管情感的哺乳类脑。这也正是演讲高手会先表达why的原因,首要的是去触动受众的情绪和情感。
教育孩子也可以使用这一套路。父母会要求孩子做什么或是不要做什么,但通常并不奏效,因为这只涉及了what的层面;更有效的说服方式是告诉孩子做与不做背后的原因,只有表达出why的深层次原因,才能触及孩子的内心。
讲述故事:汉堡原则让听众欲罢不能
故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教育的基础、宗教的基础,都来源于一个又一个故事。学会讲一个好故事,以及讲好一个故事,一直都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讲的是不是一个好故事,这是价值观层面的选择,因为不同的人对好故事的判断不同。但能不能讲好一个故事,就是一种技能的表现了。
讲故事首先需要引发听众的兴趣,这实质上是要调动起听众大脑的兴趣。
人的大脑有一个特征——适应性反应,包括倦怠反应和知觉整体性
1.倦怠反应
最浅显的感受,就是如果你一直盯着某一个字看,时间久了,就会觉得这个字怪怪的,仿佛是从来没见过的错别字,而且盯得越久,陌生感越强烈,这就是倦怠反应的具体表现。
2.知觉整体性
人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习惯性地对刺激物进行加工处理,让知觉保持完备,这就是知觉整体性。大脑尤其需要这种整体性,一旦面对有所缺失的东西,它就会非常难受。
只要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和关键部分,不管人物的比例是否正确、线条粗细如何,都会让人一眼就看出画的是什么,因为观者大脑会自动将有缺漏的细节补上。
那么如何利用大脑的这一特性来引发听众的兴趣呢?
但是,当缺口很大时,你想把这个缺口补齐的欲望反而没那么强烈了,因为补齐这么大的缺口需要调用太多的大脑资源了。
因此,让大脑有兴趣的基本逻辑就是千万不要给大脑留下一大片的无知区域,而要留下最重要的一个小“坑”,让大脑被这个小“坑”调动起来。
汉堡原则
运用汉堡原则讲述故事的具体方法是,先讲述上面的一片面包,再讲述下面的一片面包,留出中间最想抖出的那块肉,便形成一个“坑”了。这类似于作文里的倒叙手法,但不是一开始就倒叙,而是先讲开头,讲到关键环节暂停,然后再倒叙。关键点是留出中间最精彩的部分,即你最想让对方参与思考的部分,便能成功引起对方的兴趣了。
在汉堡原则中,《狼来了》这个故事应该有三层。
第一层——面包:
一个村庄的后山上,经常有狼出没。所以村民们一致约定,有危险就求救,大家都要上去帮忙。这是一群善良又朴实的村民,每一次,他们都能齐心协力把狼赶跑。
第二层——面包:
放羊娃有一天放羊的时候,狼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村民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来了!”可是,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上下两层面包分别对应前置情境与后置结果,两者之间有落差、有对比,就形成了冲突。一个故事一定要有冲突。原版《狼来了》的故事,只是按照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顺序发展来讲述故事,缺少了冲突,因而故事呈现的张力不够。但你作为讲故事的人,要学会在这个故事中设计出冲突。
高质量提问:喂养机会,饿死问题
人们的思维模式就会陷入“向问题要答案”的惯性之中。
但是,这个时代出现的新变化,让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这种思维惯性。
1.信息太多,知识存量在不断变大。一个人即使学到博士阶段,所学的知识也不能用一辈子。
2.搜索工具发达,人们找到答案的速度和质量,会因为技术的智能化而不断趋于同一水平。
3.越是确定的答案,越容易被快速变化的环境所挑战。因为每一个答案,本质上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
即兴表达中,会提问将成为比找到答案更可贵的能力。只有真正学会了、学懂了,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我也尝试对“好问题”总结出三点自己的想法:
1.一个好问题不能被立即回答,但能激发人们前进;
2.一个好问题与能否得到正确答案无关;
3.一个好问题处于已知和未知的边缘。
错误的提问
老张,为什么你没有按计划实现目标?
为什么桌子这么乱?
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谁该为此事负责?
通常在出现问题时,我们总是习惯问why或who。面对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分析问题,找出原因。而分析原因,最直接的提问方式就是why。
可是,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问题和原因并不是单一对应的,我们习惯性地问why或who,常常得到一堆看似原因的回应。实质上,当你问why时,面对追责,对方大脑的第一反应不是找到真实的原因,而是做好自我保护。言下之意,人们会回答一个让自己受伤最小的答案,而并非真实的答案。
上文罗列的四个问题都是错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在引导别人回想过去。因此,提问的正确方式是“没有问题,只有机会;没有过去,只有未来”,即多问how和what,少问why或who。这是一个有别于我们过去习惯的表达套路。
正确的提问
老张,接下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才能更快地赶上进度?
下节课开始,我们如何分工可以让桌子更整齐呢?
事已至此,接下来我们可以如何改善呢?
下一次,我们该如何规避这类失误呢?
从得到一堆的理由和借口,变成得到一堆的方法和可能性。问对问题,才可能得到你要的答案。先不论得到的这些方法是否有效,至少因为你问的这个问题,大家思考的方向就完全不同了。
总之,提问是一种越来越值钱的能力,而最高效的提问法则是:没有问题,只有机会;没有过去,只有未来。当然,提问并不仅限于这个方法,但这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
表扬与批评:转变方式让对方易于接受
表扬和鼓励区别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不是表扬,而是鼓励。
所谓鼓励,就是夸奖别人的努力用功,从而给对方一种可以掌握自我的感觉。如果事情的结果取决于自己的努力,那么成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实验中,被夸奖“努力”的那一组学生,所接受的就是鼓励。
何为表扬?就是夸奖别人的聪明和天赋,但成功不由自己掌控。如果面对失败,他们就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很可能会直接放弃,因为人没有办法给自己增加天赋。而且,他们以后都不太会选择有难度的挑战,生怕失败了被人认为自己不够聪明。
简言之,鼓励通常针对态度和过程,而表扬通常针对结果和成效。
鼓励案例
大部分家长一般都会说“宝宝真棒”“宝宝长大了”“宝宝真厉害”,并匹配一些拥抱、亲吻的动作。但上述的表达都是评价,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多描述,少评价”,对应的表达模型是:行为+感受+评价。
宝宝看到爸爸/妈妈下班回来,主动给爸爸/妈妈端水。(描述具体行为)
爸爸/妈妈好开心。(描述感受)
宝宝真棒。(针对行为进行评价)
同时,“行为+感受+评价”这一表达模型,不仅适用于夸奖,也适用于批评。比如,批评孩子时,家长可以这样进行表达:
刚刚爸爸/妈妈在跟叔叔聊天,你在边上一直吵,还打了叔叔一下。(行为)
爸爸/妈妈真的有点生气了。(感受)
我觉得你今天的表现不太好。(评价)
描述行为是我们经常忽视,却十分有效的。你所描述的行为越具体,代表你对这件事、某些具体行为了解得越多,对方更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
心理学中有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对被欣赏的渴望。”而欣赏,并不等于泛泛地表扬。我们之前做了太多泛泛的表扬,是时候转变表达方式了。
总之,表扬和鼓励对别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要去“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
具体运用“行为+感受+评价”这一表达模型,无论是即兴的表扬还是批评,都能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去,对对方产生更为积极正面的影响。
不满与异议:四个步骤缓解冲突和矛盾
过去的工作效率来源于明确分工,今天的工作效率来源于协同合作。
面对质疑和冲突的核心原则是可以质疑事情,但不能质疑动机。
非暴力沟通解决分歧和矛盾,这里分享给大家一个行之有效的表达模型: “事实 +感受 + 需求 + 请求”,每一个词对应一个步骤。
第一步:事实
“小王总是迟到。”这不是事实。
“小王这周迟到四次了。”这是事实。
所以,总结一下,事实就是,一不含形容词,二不可争辩。
之所以要强调以事实开场,是因为大量的实践发现,每一次冲突的成功应对,都是以安全感为前提的。一旦让对方觉得焦虑、紧张,觉得被夸大、被误会,对方就会陷入争辩的怪圈。
第二步:感受
比如:“我觉得我的字写得不好看。”这是一种评价,而不是感受。
再如:“我觉得自己被打扰了”或“我觉得自己被拒绝了”,但这里的动词——“打扰”和“拒绝”,也不是感受,而是想法。
表达感受的语句应该是:“我觉得被打扰了,所以我很烦躁。”“烦躁”才是确定的感受。
一个人要有意识地建立起自己的感受词汇表,这是即兴表达很重要的一部分。表达需求得到满足的感受的词语有:欣慰、高兴、兴奋、满足、陶醉、幸福;表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感受的词语有:担心、忐忑、焦虑、生气、灰心、绝望等。
第三步:需求
表达需求时,不要总说“我也是为你好”,这是最没有力量的一句话,而是要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需求,且这一需求最好能凸显对方的重要性。
“我很需要你早点回家,否则我一个人特别害怕,我们刚搬到这个小区,边上的邻居我一个也不认识。”这既是真实的需求,也凸显了对方的重要性。
第四步:请求
请求一定要具体、明确,正如一句话所说:“你希望别人拉你一把,那也得告诉别人,你的手在哪。”明确的请求,就是在告诉别人:“我的手在这儿。”
总结
一是以事实为着力点,不要妄加评论。诸如“你工作态度不好”“你不尊重我”等,这些都是对人的评价,而不是对事实的描述。
二是以人为着力点,明确你对对方的需求与请求。不要让对方觉得自己被误解了,也不要让对方摸不着头脑,而是去具体、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吸引眼球高手:吸引眼球四诀让表达一击即中
表达是双向的,尤其在即兴表达中。你想把自己的观点、立场短时间传递给受众,就需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明确受众的诉求。一般情况下,受众都具有四个共性。
受众四个特性
第一,受众怕麻烦,不喜欢复杂的东西
不要总想把观点表达得面面俱到,就算你讲得条理分明,受众也不一定记得住。一般在陈述中,要点尽量不要超过三点,以减少受众接受信息的压力。
第二,受众一定只喜欢与自己相匹配的东西
有句话说得好:“与己有关,我才关注。”因此即兴表达的内容和观点,一定是与受众密切相关的,甚至让对方觉得你就是为他而说的。
第三,受众的认同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在即兴表达时,最好将受众能得到的利益显性化地呈现出来,以满足受众追逐功利的心理。
第四,受众总有攀比之心
一个对比的例子远胜一段理性的分析。
四个特性总结
上述四个共性可以概括为“四化原则”: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通俗化,通俗的问题利益化,利益的问题案例化。
第一句:简单来说…… (这句话一定要简单,突出受众的匹配点即可,不可贪多求全。)
第二句:它特别适合像你这样…… (这句话要赞扬对方,所以你要能迅速地提炼出对方身上的闪光点,甚至让对方觉得这个产品就是为他定制的,进而凸显他的身份。)
第三句:你有了它之后…… (这句话就对应利益化,让对方感受到用这个产品对他的好处。而且这个好处要和第一句话的产品特征关联起来,即用好处来证明特质的真实性。)
第四句:举个例子来说…… (如果是举人的例子,最好能举一些比对方身份高一点点的人,因为人都有攀比之心。当然,别高太多,离对方太远的人往往激不起他的攀比心。)
例子
A、你想通过即兴表达将保温杯销售给对方
第一句:“简单来说,这是一个时尚又轻便的保温杯。”
第二句:“它特别适合像您这样经常出差又新潮的高端商务人士。”
第三句:“您有了它之后,手拿保温杯也不会降低您的时尚感,还不用担心增加行李重量。”
第四句:“举个例子来说,上回我去拜访××公司,我发现柯总总随身携带这款杯子。”
B、假设你是公司的中层干部,要为领导推荐一位新的区域总监
第一句:“简单来说,小方是一位很有市场开拓能力,而且区域资源丰富的市场攻坚型人才。”
第二句:“我觉得他特别适合战略市场的开拓,尤其对于新区域市场,虽然我们产品本身有一定优势,但市场需要从零开始。”
第三句:“如果能把他吸引过来,相信不管是在市场团队内部管理上,还是外部开拓上,他都能很好地把握节奏。”
第四句:“举例子来说,他在上一家公司,也是一家上市企业,刚开始负责的就是当时东南亚市场的开拓,短短三个季度,就创下竞争对手两年的营业额。”
第五篇,即兴表达总结
三要三不要
三要
第一个“要”:要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即在任何一次表达开始时,将表达所要达到的终点提前设置好。第二个“要”:在表达中要学会接受并示弱。
一个真正成熟且自信的表达者,并不见得每一次都要在别人面前展现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一面,这样并不一定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真正让对方感到舒服的不是展现出自己的厉害,而是呈现出自己的真实。第三个“要”:表达要逻辑清晰,观点鲜明。
一个真正会说话的人,并不在于话的多少,而是在于观点是否精要、意思是否明了。
一要以终为始,这是目的;
二要接受并学会示弱,这是姿态;
三要逻辑清楚,观点鲜明,这是结构。
三不要
第一个“不要”:尽量不要使用否定词。
第二个“不要”:不要打断别人说话。
第三个“不要”:不要诿过于人。
所谓“诿过于人”,即在向别人提出要求时,为了显示不是自己在为难对方,往往会搬出另一个人,把责任推给他,无论这个人是真实的还是假设的。
如果管理者总是把自己的想法推诿给领导:“我也不想扣你的钱,但领导说了必须得扣”“我也不想让你们加班,大家都很辛苦,但没办法,公司要求了”。实际上,这种做法只有一个结果:慢慢地让你在听众当中失去威信。因此,切记不可将为难的事情推诿给别人。
刻意练习
在学习过程中,切不可贪多求全,与其一下子把每个模型都运用起来,不如先针对性地练习某一种模型,再连接到不同的场景之中。当这种连接的熟练度越来越强时,你会发现练好一招胜过你会好多招。要学会把纷繁复杂的案例归纳为模式场景,总结成套路和模型,继而举一反三延展开来,并适用于多种场景。
一、确定目标,不断改进
二、训练必须专注
三、有及时的反馈
四、必须跳出舒适区
你在进行即兴表达的练习时,起初可能会有点不太习惯。以前的表达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现在却要按照套路去进行表达,而且还可能运用得不太熟练,自己都会感觉别扭。但这种别扭、麻烦的感觉,正是跳出舒适区的感觉,是成长必经的一步。